“文化中国”2015微视频大赛|冷冶夫:正能量微电影如何选材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来自《数码影像时代》的冷冶夫的《正能量微电影如何选材》。针对目前正能量微电影的过于“悲情化” “悲剧化”趋势,冷冶夫以自己的经历和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全篇娓娓道来。他说,“阳光,时尚,向往美好的未来,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流!”
短短的60天,我看了300多个”正能量微纪实”的短片创作选题和200多部播出作品,可以说是感慨万千:正能量微电影创作的选题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
在我看完的这此选题和节目中( 5分钟微电影) ,竟然有70%以上的题材是照顾残疾老人,救助智障儿童,为白血病家庭捐款等主题。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正能量的“悲剧”人物:10岁男童照顾双瘫父母;75岁老人照顾老伴35年如一日;18岁女孩背着盲母上大学;痴心妈妈艰辛抚养两个痴呆儿子……片中的这些人物,精神世界充实,理想行为高尚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可是当这些剧目看多了,就只剩两个字——难受I
那为什么一提到 “正能量微电影” 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悲剧”式人物呢?原因就是我们对宣传教育的认识有误区。以为奉献只能从痛苦中寻找,助人只能在残酷中体现,人情只能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等等。实际上快乐,幸福,时尚才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山西电视台《一碗粥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男青年,在街头开了一个家常菜餐馆,他发现附近小区的老年人有很多,于是决定每天早上为年迈的老人送粥,主人公快乐工作,小区人们悠闲的生活,一派幸福的景象。还有北京的一位花式篮球教练,利用业余时间,专门培养没有经济能力又想获得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子女。此片不但人物高尚,情节感人,而且画面好看。重庆电视台的《支教》,同样选择了大山、贫困儿童,但是节目展示给观众的不是“老小边穷”,而是一个阳光的大学生,带领一群快乐的孩子在大山里学电脑,识草药,帮助父母卖山货的故事。
在感官的快乐中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我们在创作正能量微电影的时候,要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把节目做成“我教育你”的“工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什么都可以看到,什么都能够听到。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正能量”教育,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放下架子。用平常心看待身边的好人好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感染受众,用轻松快乐的语境传播奉献。
在历年的微电影评奖活动中,主办方都会设置一个“正能量微电影”单元,原因就是鼓励我们的微电影爱好者多拍摄一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文明环保、助人为乐的故事,笔者有时也参加评委工作,在这里提示大家不要把拍摄和报道“底层人物”作为提高正能量“含金量”的载体,不要把展示残疾人以及“老少边穷”作为衬托正面人物高尚的元素;不要把“悲剧性”的故事讲述的太露骨。阳光,时尚,向往美好的未来,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