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评审
  • 活动新闻
  • -->

    参赛作品《票友》创作谈


    “文化中国”2015微视频征集活动参赛作品之《票友》,介绍了大丰的资深票友朱春银,自小爱好京剧,沿袭“梅派”唱法,经过四十多年的积淀,于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舞台上一展风采,并受到梅兰芳弟子——京剧名宿范玉媛的垂青,主动提出接收朱春银为学生,为她专门传授技巧,圆了朱春银的梨园梦。朱春银跨地学习、组织票房活动、联系异地交流,穿梭于各种有关京剧的事务,乐此不疲。这就是票友朱春银和京剧的故事。

    大丰是江苏东部,上海北翼的沿海城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市,省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

    访谈对象之一:单肖娟(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图书馆负责人)

    请问推荐这部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选送票友这个题材的作品,主要是觉得在我们这小地方,票友还算是个蛮有特色的群体,这也是作品比较突出的亮点。当时有考虑过书法等其他类的,但是最终还是觉得票友这个群体最典型。

    您是怎样发现票友朱春银和京剧的故事?

    很久之前就关注过,之后因为她参加更多的演出和比赛,所以我们就保持对她和这个群体的关注。我们一直觉得应该把镜头放在普通百姓身上,京剧票友挺不容易的,他们不为名利,而且投入不少物力财力,以传承和弘扬京剧文化为己任,让当地百姓能听到京剧。所以,票友在京剧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大丰当地,京剧票友们一般怎样组织活动?

    我们当地有专门的京剧协会,朱春银是协会的主席,他们会定期地组织活动,在当地的晚会和一些百姓舞台上,都会经常参加演出。

    关于京剧这种文化形式,在喜欢的人群中自然很流行,但在年轻人中没有那么受关注。不管别人是否喜欢,京剧票友这个群体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热情,活跃着,积累着,抓住一切机会来展示和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方面。


    访谈对象之二:王石峰(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

    请您简单谈谈这部作品吧

    这是一部连续追踪拍摄,以纪录片形式呈现的作品。主要讲述作为票友的朱春银和京剧的故事。很久之前有对她做过相关的报道,之后她从当地的小舞台唱到央视的大舞台,我们一直保持关注。

    您的团队如何采访到梅兰芳的弟子范玉媛老师?

    因为朱玉银和范玉媛老师很熟,通过其介绍和联络,范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和拍摄,都是在范老家里进行的。

    范老师年事已高,当时她第二天已经安排好行程,要去别的地方。我们只有两个小时左右进行采访和拍摄,时间比较赶。所以我们一定得抓好时机,尤其是作为纪录片,声音是最重要的,我们拍摄了范老师指引朱银春咿呀练习的片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保证一定的质量,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作品有一定的京剧专业性,集中拍摄前有哪些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整个是跟踪拍摄,以纪录片的风格展开。当时我向团队强调说一定不要摆拍,要拍的很自然才好。当朱春银和其他票友们在小亭子里练习和活动时,我们就拍摄充足的画面,后期再经过各种素材的整合和加工。

    其次,中间的过渡和衔接是利用同期声,解说词和主人公朱春银的说话来呈现的,主要是为了尽量保证纪录片的质量。

    还有,关于采访时要问哪些问题,我们是在拍摄前做好准备。拍摄时,我们的记者和她很自然地聊天。后期制作时,尽量不出现记者的提问,只呈现朱春银的话语。这都是为了突出以主人公为核心。

    在弘扬国粹方面,您认为票友扮演怎样的角色?

    实话说,国粹离很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不光京剧,所有种类的戏剧都一样,它的发扬和发展不能光靠专业演员,国粹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票友们营造出一种氛围,让普通百姓听到,让普通百姓参与,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乐趣,京剧等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扬和继承。

    作为当地媒体,对地方京剧持怎样一种关注?

    我从1994就来这里的电视台开始工作,当时有做过相关的报道。大丰虽然算不上大地方,普通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票友就是其中一个活跃的群体。我自身对京剧也很感兴趣,虽然不会唱,但是很关注。朱春银作为票友的典型,能从小地方唱到大舞台,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保持了对她以及对票友群体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