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作品《爱一直都在》创作谈
我们对《爱一直都在》的主创张元报(山东沃尔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摄影师)进行了访谈。
“文化中国”2015微视频征集活动参赛作品之《爱一直都在》讲述了外来务工的一家四口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对这个家庭带来很多困扰,哥哥为此很自卑,在学校被嘲笑,与同学大打出手,被同学家人找上门。双方发生争执,母亲无动于衷。当哥哥被对方的棍棒打在身上时,激发了母爱的天性,母亲发疯一样冲了上来,紧紧护住了孩子。哥哥被父亲责罚,父亲告诉他,母亲就是为了救年幼的他才发生的不幸。哥哥和妹妹商量送父母一份惊喜,当母亲高兴地穿上新衣时,简陋的小屋传来久违的欢笑。
您这篇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我个人有一些经历,当时想做一些偏公益的作品,觉得对每个人而言,母爱都很伟大,值得弘扬。那时正好有个朋友写了一个短片的剧本,还不错,所以我就照着这个来拍摄了。
您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有原型吗?
这个没有原型,主要就是根据我朋友的剧本来筹划拍摄的。
您的这个作品完成后,有过大范围传播吗?效果怎样?
当时只是地级市的电视台有过播放,是作为公益短片类的。但地级市的电视台观众数量毕竟有限,而且处在网络时代,本来看电视的人就偏少,所以没有太大的轰动或反馈,只是这么一个小片子,但对于看过的人来说,多多少少在内心还是会引起触动的。
您这篇作品想表达哪些东西?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底层人士存在抵触情绪或心理,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没法说要引起多大的关注,不能要求太多,但起码让大家知道这样一个的群体的存在和状态。
您说您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作品是怎样展现这个特定的群体的?
作品的整个背景是一个二线城市的角落,这样的环境中,一座桥的那边是高高的居民楼,漂亮且现代,在这个很破的桥上,短片中孩子们的父亲骑着破三轮经过,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和对比。总之,整个短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是对人物身份和所代表群体身份的一种衬托和表示。
您的作品是一两年前拍摄的,您觉得同那时候相比较而言,目前社会对您所关注的这个群体的态度方面有变化吗?
当然,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历,社会可能对弱势群体在心理方面会有轻微的变动,对外来务工人员多了同情心,在情感方面有变化。
您觉得这个作品在技术方面有何亮点?
说实话,技术方面没有多大明显的亮点,这个片子就是以写实为主。比如在光线设计方面,尽量还原现实,这个短片当时就是在一个二线小城市的居民区的角落拍摄的。
您短片中的演员是临时招募的群众演员吗?
对的,这些都不是专业演员。尤其短片中饰演妈妈角色的那个演员一直以来的专长其实是舞蹈,这虽然是她首次参加视频拍摄,但是她的爆发力很强,演的很不错,令人印象深刻。
您认为如果这部作品有更大范围的传播,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普通人看了之后,会有改变。起码大家会对弱势群体在态度上有一个改变吧。弱势群体的范围很广,比如环卫工人也算是弱势群体。也许看过类似这样的短片后,我们起码会在情感方面会有改善,而且在行为上,大家可能会自觉地少扔垃圾,会有类似的行为上的改变。总会有改变的,虽然不一定是具体到哪一点。
您的这个作品与“文化中国”这个主题的契合点有哪些?
我拍的这个短片含义还是挺广泛的,它讲述了母亲,而且是中国特色的母爱。可能在中国社会这种贫富有些悬殊的背景下,这个作品就会有一定的意义。比如短片中的和小男孩打架的那个同班同学就是典型的城市中生活条件很不错的孩子,而这一家子中的小男孩就是明显的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这种形象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特有的背景。母爱等情感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弘扬的方面。
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有“文化中国”这个视频征集评选活动的?
通过一个朋友的微信,朋友推荐说可以参与一下,我就让同事推荐报名来参加。看到是“文化中国”的主题,我觉得在主题方面,我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偏离,向上,向善,都是比较积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