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化中国”微视频“乡村拍手”学员优秀作品公示
片名 |
类别 |
学员 |
选送单位/个人 |
《老萧的“税”月人生》 |
剧情类 |
王超 |
河南省图书馆、永城市图书馆 |
《I LOVE ART 》音乐MV |
其他 |
黎伟康 |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 |
《龙脊水酒制作技艺》 |
—— |
杨江波、杨海鹏、蒙宇涛 |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图书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木雕传承人纪录片》 |
纪录片 |
郭孟科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文化馆 |
《非遗项目——料器的制作工艺》 |
纪录片 |
刘庆友 |
天津市宝坻图书馆 |
《守望》 |
纪录片 |
张培学 |
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 |
《撮泰吉》 |
其他 |
孔宁康 |
贵州省毕节威宁县支中心 |
《国家非遗在南郑——土陶篇》 |
其他 |
安思远 |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 |
“乡村拍手”培训/评审老师张俊的评审意见:
这批作品整体上展现了各地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和传统文化,但在艺术水准、专业度上则呈现上则显得参差不齐。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如《I LOVE ART 》音乐MV,拍摄、剪辑比较到位;《苏州图书馆网借服务定格动画宣传片》,采用定格动画方式,形式新颖;《撮泰吉》,画面拍摄考究。有些作品还应用了航拍、延时摄影等拍摄手法。但不少作品则表现出影像叙事能力的不足,无论在拍摄、剪辑上,对视听语言的运用还有提高改进的空间。
从技术角度来说,存在比较多的共性的问题有:
1、同期声录制不够专业,多为随机话筒录制,效果不理想,影响全片品质。
2、不少作品画面比例不当,有明显的挤压变形,在后期编辑环节应引起注意。
3、不少作品片头、字幕等包装过于简陋,或与内容不协调。
4、不少作品缺少必要的同期声字幕,不利于观众理解内容。
5、一些作品滥用视频过渡效果,降低了作品的专业性。
另外,从报名参赛角度,建议从作品命名上更考虑传播效果,不要采用《XXX申报片》、《XXX宣传片》等名字。
综上,结合作品的题材及最终呈现效果,考虑到基层学员的特点,选出15部相对优秀的学员作品,以期鼓励学员的原创创作。
“乡村拍手”培训/评审老师宋华的评审意见:
绝大多数作品都能紧扣“文化中国”的主题,展示了很多地域特色,能够展现传统文化,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元化内容。但由于制作者多数没有影视制作的专业背景,在视听语言的后面,在拍摄、剪辑等具体的技法层面,确实有所欠缺,普遍体现出制作上不够精巧,节奏处理容易失当的问题。但是贴近生活取材,多样性的题材展现,积极正面的制作热情值得肯定。
“乡村拍手”培训/评审老师李建刚评审意见:
学员作品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收获用于地方和乡村文化的探索和整理,反映出学员们较强的主题策划和资料挖掘的能力,其中有的作品画面和结构均达到了较为专业的水准。不足之处在于视频制作不够规范,有的作品过于强调宣传教育,缺少艺术表现力。有的对于视音频软硬件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