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参赛者| 邓珍珍:作为文化工作者,这是我的责任
Q:在创作《唱采茶》的时候,你的灵感来自哪里?
《唱采茶》是我做戏曲普查,通过思考,再度创作得到的,我是学习影视专业的,后来来到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工作,有一次机会去做对戏曲的普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防城港市没有戏曲团体,体制外的戏曲团体举步维艰。当时,有一个戏曲欢迎会,我有兴参加,舞台上的都是老人带着小孩,我当时就在想这些孩子是否知道自己所表演的戏种可能是要消失的,他们以后长大了,还会不会将戏曲传承呢?因为我们有非遗工程,所以我了解到非物质文化的生存非常艰难,老一辈的传承、家庭之间的传承都是非遗物质文化重大的困难。
Q:我们从《唱采茶》中感受到了悲凉和辛酸,这是否也是你所想表达的?
是的,我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呼吁更多人来保护即将消逝的文化内涵。《唱采茶》是完完全全的属实,体制外的戏曲团队生存不易,村里有祝寿就会请他们,可是收入不高。我当时看完他们的戏曲后,这些演员带着浓浓的妆,拿着简陋的竹篓,竹篓里面放满了糖,希望这些村民能够拿一颗糖,再放点喝茶钱,这样才能达到收支平衡,可是有一些村民不会这么自觉。(在话语中,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哽咽)
Q:现在,戏曲团队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呢?
现在国家有开始对文化团队进行宣传和补偿,我觉得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改变,可是他们是体制外的团队,所以得到的辅助肯定不多,而且团队的长辈告诉我,现在有许多孩子愿意来参加我们这个团队,可是听到是没有工资,而且要到处跑,就都打退堂鼓了,文化的传承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Q:那么你的另一部作品《老师的孩子在班上》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
这部作品也是真实的,在我们防城港市有一个小学只有7个学生,1个老师,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小学在一个村庄的小角落,教学楼只有两层,桌子和教室都很破烂,而那位老师住在另一个区,每天骑着摩托车走10多公里路给孩子上课,十年如一日,教出许多的学生。他作为乡村教师的坚守深刻的触及到我的心。
我们从采风到再度的创作,将真实化的事情变成故事化的处理,现实生活中那位乡村教师是一位男老师,但是为了让真实的事情达到故事化的升华,在电影中我们选择了一位女性演乡村教师,。
Q: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吗?
其实,我们的这两部作品除了有一位有经验演员外,其余都是第一次拍戏的群众演员,我都找到我们的同学和朋友来演出。
(小编:那些小孩都演得特别生动)
这些小孩也是我找的,他们的演出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哈哈)同时给我提供帮助的工作室也是我的同学,场地、演员都很给力。
演戏曲的剧团,他们走南闯北,就像影片里他们去哪都会带着狗和孩子,他们把剧团当成了自己的家,这一点我很佩服。
Q:在创作这两部作品有没有一些困难呢?
我们在创作之中,得到了防城港市宣传部领导的支持,提供了资金给我们,所以一些困难都在拍摄的过程中解决了,所以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不值一提。
Q:那么,你参加“文化广西”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有什么期待吗?
我们在拍摄《唱采茶》和《老师的孩子在班上》都是真实的故事,再通过我们再度创作得到展现的,但是不管在艺术层面是多么的深刻、多么的特别,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戏剧团队和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呼吁更多人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即将消逝的文化,也希望有文化工作者能够自主承担这个责任,一起保护着。
(小编:参赛者邓珍珍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基于本土的素材,挖掘故事的内涵,能够深有感触,思考着平常人不会想到的思想层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小编在这里呼吁更多关注我们公众号的伙伴们,对非物质遗产文化能够有更多的关怀和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