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丨“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项目建设总结


“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申报承建,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支持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活动面向广西全区,围绕“文化广西”这一主题,征集从基层普通群众视角出发,能够反映广西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的微视频作品。

本项目包含作品征集、评选、线下推广(针对广西基层工作者的培训及面向社会的线下活动)及颁奖等环节。

“文化广西”项目是一个展示的平台,集中展示体现广西文化的优秀微视频作品;这是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专业的视频拍摄与制作知识走向基层文化工作者;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将更多的影视爱好者聚集在一起。

回顾“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实施历程:2场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微视频专题培训,2场面向影视爱好者的专题讲座,2场走进高校的线下推广活动。

本次活动体现着微视频创作的草根特色,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作品征集

“文化广西”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从3月份启动,6月底作品征集截止,历时约4个月,共收到来自广西全区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高校以及社会其他群体或个人的微视频作品119部。

(一)征集方式

在征集过程中,线上部分通过本次活动的官方网站http://www.jqlhfilm.com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网站http://www.gxlib.org.cn/发出征集公告,并开通了活动官方微信“文化广西微视频”。同时在大众媒体、贴吧等媒体渠道发布征集信息。

线下部分,一方面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向各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发布征集通知;另一方面,结合专题培训,向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活动宣讲,学员结业作品可作为“文化广西”参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发动参与培训的县市图书馆、文化馆的力量,面向文化系统征集,也通过各文化工作者带动所在区域的群众参与到微视频征集活动中。

通过两次面向群众的专家讲座、两次面向高校的线下活动的开展,将活动宣传最大化,面向高校和社会进行微视频征集。

(二)征集成果

参与者通过邮寄报名、电子信箱等多种方式进行报名并传送作品。本次活动共征集到作品119部,(包含作品视频文件、版权文件及统计表格。)

按报名表,汇总报名情况如下:

1、图文系统内提交作品:91部。其中:

图书馆系统43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48

2、社会征集:28部。其中:

高校16

其他单位或个人12


二、作品评审

由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传媒学院院长云贵彬、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建刚、中国关心下一代影视文化活动办公室专家组组长齐大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苏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技术部副主任张俊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收到的所有微视频作品进行了两次评审,从导演、编剧、摄影等角度入手并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后,最终评选出50部优秀作品,其中含6部作品单项奖。

这批作品集中展示了广西民族服饰、广西特色美食、区域文化活动、文化人物以及各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飞沱(即绣球)、壮族天琴、壮族“三月三”、桂林米粉、唱采茶、红瑶服饰等广西文化标识在作品中均有体现。

获奖作品

最佳作品奖

《唱采茶》

主创代表:邓珍珍

选送单位: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

最佳导演奖

《他们》

主创代表:钟晖 黄曦葶 郑煜 王格非

选送单位:广西图书馆

最佳编剧奖

《手艺》

主创代表:莫波

选送单位:贺州市群众艺术馆

最佳摄影奖

《草龙草狮制作技艺》

主创代表:杨江波

选送单位:龙胜县文化馆非遗部

最佳剪辑奖

《南国魅惑》

主创代表:刘平安

选送单位: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最佳创意奖

《飞沱》

主创代表:肖志超 邝晓彤 刘莹 石力 许宏韬

选送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专题培训


三、专题培训

在征集活动启动之际,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微视频拍摄和制作技巧,培养更多文化人才,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开展了两期面向全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微视频专题培训,累计参与人数 150人次。两场培训中,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田维钢、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建刚、中国传媒大学工程师张俊等专家担纲讲师,三位专家结合培训选题从各自擅长领域,分别为学员带来《视频编辑的基本理念与最新技巧》、《如何用手机拍摄专业的微视频作品》、《视频编辑技巧与软件应用》的讲授。

(一)第一期培训

47-8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化广西”微视频专题培训班(第一期)在南宁邕州饭店举行。来自广西南部片区图书馆系统的43名文化工作者以及来自全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的40名文化工作者参与了本次培训。培训为期2天,

李建刚教授从微视频的定义以及微视频区别于其他视频类型的特点入手,讲解手机拍摄视频的基本知识。过程中,引入手机拍摄微视频作品的案例,围绕选题,介绍了手机拍摄微视频的基本思维,以及相对专业的手机拍摄软件以及独脚架、微型滑轨、手持稳定器等方便手机拍摄的辅助工具。

田维钢教授从视频主题、选材、故事、节奏、细节的角度入手,为学员讲解如何创作出一部真正的微视频作品,一部有内容、有意义的作品。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很容易进入视频剪辑等于素材拼接的认识误区,田维钢的课程从视频编辑的方法、如何编辑一部好看的微视频作品改变学员的普遍认识。

(二)第二期培训

作为第一期“文化广西”微视频专题培训班的补充与延续,第二期培训班于510-12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举办。第二期培训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共同主办。本期培训,来自全区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的65多名文化工作者参与了微视频制作及拍摄相关内容的培训。

第二期培训为期2天半,并安排学员晚自习。张俊老师以视频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讲解标清、高清、分辨率、帧率等基本概念,由此进入视频编辑的流程实操训练,从项目建立到导出文件,完成剪辑一个视频作品的全流程训练。每完成一个流程的讲解后,张俊老师深入到学员之中,检查并辅导学员进行实操训练。本期培训,李建刚教授在上一期培训内容中结合张俊老师的课程内容做部分调整,将微视频拍摄和剪辑相结合。把第一期用于展示的视频素材加入到视频编辑软件中,建立前后联系,拍摄为剪辑,让学员的素材也有逻辑可言。

注:因本次活动与2017年全国性图书馆评估时间相近,个别基层馆忙于评估事宜,无法参与培训,故对系统内部作品提交数量及培训人数产生一定影响,培训人数未达到预期。


四、讲座/线下活动

为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同时开展了两场面向影视爱好者的专题讲座以及两场走进高校的线下推广活动。本次活动体现着微视频创作的草根特色,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线下活动

为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对活动进行有效宣传,“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将线下活动部分定于广西两所高校,通过摆放宣传展台、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赠送纪念品、与志愿者一同发宣传单的形式在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大学校方联系后,进行对“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进行有效宣传。

(二)专家讲座

“文化广西”微视频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主办的面向广西全区群众的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为更好传播优秀广西文化,提升广西公共文化群众参与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策划举办了两场公益讲座。

区别于其他视频作品,“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其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就拍摄和播放而言,也不限制设备,可通过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拿起手中的手机,人人都做文化的传播者,拍摄出专业的微视频作品。“文化广西”微视频活动在征集过程中,也面向高校和社会上的影视爱好者举办了两场“如何用手机拍摄专业的视频作品”的专题讲座。

第一场“文化广西”微视频专家讲座

48日在广西大学举办,百余名高校学生报名了该讲座。鉴于第一场讲座取得的良好效应,第二场“文化广西”微视频专家讲座仍延续《如何用手机拍摄专业的微视频》的主题,并于512日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继续由李建刚教授进行讲座。

第二场“文化广西”微视频专家讲座

本次活动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六十余人,参与讲座的受众广泛,其中最小的观众为不到十岁的小学生,最专业的有来自广西电视台的媒体人,也有驱车3小时专门来与李建刚教授交流的摄像自媒体人。为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李建刚教授分享了最新的微视频创作理念,通过精彩案例分析与手机拍摄辅助器材展示,以轻松诙谐的讲解调动现场观众的兴趣。


五、媒体宣传报道

一方面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文化厅、国家数字文化网、“文化中国微视频”公众号以及社会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发布活动新闻、作品推介、作品展播等;

另一方面,发动媒体力量,如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南宁新闻网、广西日报、南宁晚报、腾讯、天天快报、今日头条、UC订阅号、网易号、中国文化传媒网、人民网强国论坛、广西改革网、广西文明网、新浪微博、中国图书馆网、北京时间、都市新闻资讯、全球咨询网、地方网、中国甘肃网、新时社等20余个平台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